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新闻发布会
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2019-09-05 15:11:00   打印
字号:

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于9月3日召开内蒙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自治区副主席艾丽华作了主题发布,自治区能源局局长李理、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庞禹东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提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新娜主持发布会。

主持人: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4场——内蒙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专场发布会。

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艾丽华,自治区能源局局长李理、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庞禹东,请他们介绍内蒙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区和区内主要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首先,请艾丽华副主席做介绍。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内蒙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自治区副主席   艾丽华

(2019年9月3日)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我代表自治区政府向长期以来倾心报道和热切关注内蒙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各位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守望相助、砥砺奋进,内蒙古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蝶变,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是工业发展的奠基阶段。先后实施了四个“五年计划”,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辆坦克、第一门高射炮,工业门类基本形成,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到1978年工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农牧业,实现了由农牧业大区向工业大区的历史性转变。第二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01年,是工业的稳步发展阶段。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工业发展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第三个阶段,从2001年到2011年,是内蒙古工业高速发展阶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资源转换、开放带动等重大战略,形成了全区上下抢抓工业、主攻工业热潮,工业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其中2003年到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除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国排名第二外,其余6年增速全国第一,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第四个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工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取得新进展。

70年来,工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突出表现是发展快、规模大、竞争强。一是发展快。工业增加值从建国初期不到1亿元,到1960年突破十亿、1991年突破百亿、2004年突破千亿,到2018年达到548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21.1%。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由建国初期8.1%上升到2018年的31.7%。2018年,全区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的比重达到58.2%。今年1-7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二是规模大。与建国初期相比,原煤增长450倍、发电量增长5438倍、粗钢增长68倍、钢材增长1284倍、水泥增长950倍、化肥增长875倍,智能电视、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组件、化学药品、生物制剂等产品从无到有、蓬勃发展。三是竞争强。内蒙古的乳肉绒粮糖、煤电气、稀土石墨、光伏材料等产业在国家经济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2018年,原煤、稀土化合物、甲醇、电石、铁合金、聚氯乙烯、单晶硅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分别达到26.1%、56.7%、20.4%、36.6%、23.1%、20.6%、31.9%。

70年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驱动发生历史性变革,发展质量明显增强。一是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到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非煤产业增加值增长9.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2%。煤炭、电解铝、电石、甲醇、稀土、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38.4%、57%、79%、83%、80.6%、62%。二是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新突破。2013-2018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3%,高于工业平均增速5.4个百分点。稀土化合物、多晶硅、单晶硅等产能、新能源电力装机容量、大数据服务器装机容量处于全国前列,稀土磁性材料产能全球第一、风力发电量全国第一,稀土钢、高速钢轨系列产品走出国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三是创新驱动取得新突破。截至2018年底,拥有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71家,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971个;自治区重点工程实验室达到159家,高新技术企业75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7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55个,众创空间225个。四是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42.9%和31.7%,工业降耗对GDP能耗下降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全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达到89家,绿色发展新动能不断提高。五是现代能源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区投运16条超高压、特高压外送通道,合计外送电能力达70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达4059万千瓦,占全部装机的33%。天然气产量达243.6亿方,占全国总产量的1/6。已建成煤制油产能124万吨,2018年产量103万吨、居全国第二;煤制气产能17.3亿立方米,2018年产量15.7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神华108万吨煤直接液化项目是世界首套煤直接液化生产线,伊泰16万吨煤间接液化项目是国内首套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间接液化生产线,中天合创140万吨烯烃、久泰100万吨甲醇、亿利120万吨乙二醇均属国内最大单套生产装置煤化工项目。

70年来,信息产业突飞猛进,数字经济成为工业经济主引擎,工业经济新动能持续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电话不足百部,通信几乎为零,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算起到2018年,全区电信业务总量由0.42亿元上升到1267亿元,增长了3017倍。全区100兆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达到82.9%,位列全国第三。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全区数据中心装机能力已经突破112万台,形成了和林格尔、乌兰察布、鄂尔多斯等大数据产业基地。5G商用启动建设。2018年,全区“两化融合”对标企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数字经济总量达到3600亿元,就业人数达286万人,成为带动自治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7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种经济成分协同发展,工业经济后劲不断增强。一是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1980年2181户,发展到2018年的192.3万户,占全区市场主体总数97.6%,创造了全区58%的城镇就业、63%的生产总值、70%的税收收入、75%的外贸进出口和94%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二是企业规模不断做大做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区仅有工业企业765户,基本都是手工作坊式的小企业,1980年全区仅有大中型工业企业80户,到2018年达到573户,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1.3%、利润占比达到82.7%,成为工业发展的稳定器。

70年来,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工业区域协同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呼和浩特成为全球重要的硅材料产业基地,包头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建成国家现代化煤电基地,鄂尔多斯和包头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通辽成为我国“煤-电-铝-铝后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赤峰正在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铜冶炼加工基地,乌兰察布正在打造我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巴彦淖尔成为全球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乌海及周边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生产加工基地,阿拉善建成世界最大的金属钠和靛蓝生产基地。2018年全区工业园区112个,园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6%,产值超500亿的园区5个、超百亿的31个,占工业税收的87.8%,工业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

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内蒙古工业发展硕果累累、成就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路子,推动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现代工业经济新体系,开启内蒙古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内蒙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问答环节

内蒙古电视台记者: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同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九大报告中明确的一项重点工作。想请您介绍一下,内蒙古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地位是如何体现的;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自治区做了哪些工作;以及下一步能源发展方面的思路。

李理:谢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自治区能源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能源产业不但带动了全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而且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是有力保障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用能需求。以“十三五”为例,内蒙古共向华北、东北、华东等地区输出煤炭15亿吨,占全国跨省调煤量的28%;输出电力4700亿千瓦时,占全国跨省送电量的14%。目前,内蒙古能源行业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能源装备水平世界领先,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在煤炭方面,全区累计查明煤炭资源量9120亿吨,截至2018年底,全区共有煤矿532处,产能13.3亿吨/年,2018年产量9.75亿吨,居全国首位;在电力方面,截止2018年底,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装机容量达到1.23亿千瓦,发电量5003亿千瓦时,均居全国第三;在油气方面,除常规油气外,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液化、煤制气产业。已建成煤制油产能124万吨、煤制气产能17.3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15.5%和33.9%,均居全国前列。

二是有力保障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改变传统能源输送方式,变“输煤”为“输电”,清洁能源源源不断输往全国各地。截至2018年底,全区火电装机8219万千瓦,居全国第三,2018年外送电量1806亿千瓦时,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清洁能源,2018年全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813亿千瓦时,与等量火电相比,减少标煤消耗约2500万吨,减少碳排放6600万吨,相当于为国家造林18万公顷。

目前能源工业占据着自治区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全区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近年来围绕能源结构调整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延伸煤炭产业链。截至2018年底全区已投产煤制燃料项目4个,其中煤制油项目两个:神华煤制油(108万吨)和伊泰煤制油(16万吨),煤制气项目两个:大唐克旗煤制气(13.3亿立方)和汇能煤制气(4亿立方)。2018年,全区化工用煤和发电用煤占区内煤炭消费量的23.9%和59.5%,较上年提高1.3个和7个百分点。

二是加快煤炭、煤电产能结构调整。淘汰煤炭落后产能,30万吨以下煤矿于2010年底全部退出市场,“十三五”前三年共退出地方煤矿48处、化解过剩产能3440万吨,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三五”任务。新建煤矿项目均为大型、高效现代化煤矿。截至2018年底,120万吨以上煤矿产能占总产能的89%,煤矿单井平均规模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3倍。加快关停落后小火电,“十三五”累计淘汰煤电落后产能29万千瓦,新建火电项目均为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的高效燃煤发电机组,全区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全部火电装机的75%。

三是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截至2018年底,我区可再生能源并网装机4059万千瓦,占全部装机的33%。其中风电2868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光伏发电933万千瓦,居全国前列;水电238万千瓦、生物质发电20万千瓦。

今后一个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重要指示精神,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发挥优势、抓住机遇,着力推动内蒙古能源实现绿色发展、高效发展、智慧发展、共享发展,壮大能源产业、深化能源合作、推进能源改革创新,全面推动内蒙古能源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

内蒙古日报社记者: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70年来,内蒙古制造业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庞禹东: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区制造业从最初的简单皮革、毛纺加工,工人几千人、产值1000多万元起步,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制造业进入快速增长期。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制造业综合实力,制造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一是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2018年,我区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主营业务收入实现8390亿元,占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59.8%;利润实现4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35.2%。先进制造业市场占有率稳步扩大,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制造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持传统产业延链补链,提升资源加工转化水平,推动产业链往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培育形成“煤-化”、“煤-电-铝-铝后加工”、“煤-电-冶”、“电石-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等循环产业链。2018年,单晶硅增长1.2倍,稀土化合物增长45.9%,石墨及碳素制品增长42.8%,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1500多辆。三是制造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技术引进和产业化应用,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国际领先,电解铝、铁合金、尿素、稀土材料、多晶硅等领域的先进产能比重大幅提升。一批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在国内外领先。世界首套国家级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神华包头60万吨煤制烯烃建成运行,国内最大氮肥生产线-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技术水平和能耗指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赤峰中色锌业自主研发的“热酸浸出--低污染沉矾除铁湿法炼锌新工艺”成为国内锌冶炼企业的主流工艺。四是制造业绿色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开展重点用能企业“百千万”行动,实施国家工业重大专项节能监察,落实阶梯电价政策,推广先进适用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推进能源管理在线监测平台建设。2018年,工业对GDP能耗下降贡献率达到82%。支持企业绿色化改造,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提高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水泥行业新建项目准入条件,实行更加严格的标准政策。制定《自治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创建自治区级以上绿色工厂54家、绿色产品20个、绿色园区6个、绿色供应链1个。制定绿色标准16项、国家标准3项。

人民网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请介绍一下,自治区在推进能源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如何贯彻这一要求的。

李理:感谢记者的提问。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能源更是如此,我们围绕贯彻和体现民生为本的要求,在推进自治区能源发展过程中,重点从三个方面开展了能源惠民(民生)相关工作,实施了三项工程。

一是持续推进农村牧区通电工程。2000年开始实施解决农牧民用电的“光明工程”,我区先行试点。到2005年,解决1.16万户农牧民用电。2006年,国家启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通电步伐明显加快,到2007年全区行政村全部通电,2013年底,基本解决户通电问题,在全国6个存在无电人口的省区率先完成任务。

2014—2016年,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我们组织对全部新能源用电户按照尽量通网电、暂无法通网电的进行新能源系统升级改造,共实施接入电网6500户,新能源升级5万户(容量统一为600瓦)。可以说,当时的工程解决了“用上电”的问题。

2017-2018年,自治区利用两年时间,实施了偏远农牧户用电升级工程,其中8700户改由电网供电,约1万户建设了2千瓦或3千瓦的新能源户用供电系统,这个容量基本可以满足农牧户生活及生产用电(抽水、铡草)需求。

二是实施了农网改造工程。为解决农村电网网架薄弱、布局不合理、供电质量差、农村用电价格高及部分农牧户用不上电等问题,国家从1998年启动以“两改一同价”(即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为目标的农网改造工程,我区抓住机遇,通过中央预算内、自治区预算内资金、电网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方式,累计完成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投资近700亿元。

通过工程实施,全区农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农网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分别达到99.75%和99.13%,从这2个数据大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农网供电发生的巨大变化。实施农村机井通电,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农牧区生活用电价格平均降低0.23元/千瓦时。

三是实施了光伏扶贫工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部署,“十三五”启动实施了光伏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已成为我区产业扶贫的亮点工程。

2019年1月底建成投运的10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可以保障4万户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

2019年6月底建成投运36.8万千瓦“十三五”第一批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和正在建设、计划年内投运的27.9万千瓦“十三五”第二批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将为240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2—25万元,直接惠及11.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有825个建档立卡村的村集体经济将实现“零”的突破。

总而言之,我们通过能源经济的发展,有效带动了人民群众用能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下一步,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能源民生工作,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共享能源发展带来的红利。

中央电视台内蒙古记者站记者: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内蒙古信息化从无到有,不断加快发展,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庞禹东: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竞争力与综合实力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着力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一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宽带内蒙古”战略,重点提升宽带骨干网络承载能力,普及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网络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2018年,全区互联网用户总普及率达99%。呼和浩特建成亚太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承载能力111万台服务器,总量居全国第一。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成为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积极开展电信普遍服务,全区6637个行政村通光纤宽带,比例达到98%,提前完成了国家“十三五”目标,农村、牧区、林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得到彻底改变。二是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开展万户企业登云三年行动,2018年底全区登云企业达7735户。稀土、煤炭、聚氯乙烯、葵花籽、畜产品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建成并发挥作用。牛羊肉全产业链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成为首个我国基于物联网的畜肉产品追溯地方标准。三是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入企业进行贯标方向诊断,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服务。2018年,全区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847户,全国排名第11位。对标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48,全国排名第16位。四是积极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点。支持智能企业、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示范项目建设,推动中蒙药、农畜产品加工、煤化工、电解铝、铁合金等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伊利、蒙牛等4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试点。白云鄂博矿用车无人驾驶测试成功。五是努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以彩电等消费电子产品、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等电子基础原材料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2018年,全区电子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239.9亿元,同比增长30%;软件服务业实现收入11.7亿元。

       

    主持人:时间关系,问答环节就进行到这里。

    非常感谢社会各界对内蒙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关注与支持。刚才,艾丽华副主席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做了总体介绍,李理局长和庞禹东副厅长分别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媒体记者朋友们的提问。请各家媒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全面做好宣传报道。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国务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