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信动态
内蒙古自治区工信的非凡十年:立足“两个基地”战略定位,内蒙古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来源:工信部新闻宣传中心   发布时间:2022-10-14 20:08:23   打印
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临内蒙古视察、五次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对内蒙古产业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作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结合’”“推动高质量发展‘三个扎实’”“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重要指示。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内蒙古立足“两个基地”战略定位,坚持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做大总量并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培育,工业节能降耗水平大幅提升,融合发展、集约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内蒙古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实现新突破

包头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

这十年,内蒙古坚持抓发展导向不动摇,推动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实现新突破。2012年到2021年,内蒙古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500多亿元增长到7900多亿元,年均增长6.5%,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2700多户增加到3200多户,实现利润由2012年的1700多亿元增加到3300多亿元,年均增长18.1%,工业发展实现量质并进。能源和战略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外送电量连续17年领跑全国,累计生产煤炭98.9亿吨、外运59.3亿吨,发电4.9万亿千瓦时、外送1.8万亿千瓦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甲醇、煤制烯烃、电石、铁合金等大宗原材料产品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一,乳制品、羊绒加工、稀土化合物、单晶硅生产规模在全球首屈一指。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地位更加稳固、作用充分彰显。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

这十年,内蒙古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动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一煤独大”状况初步扭转,煤炭工业增加值占比由最高时的70%左右下降到42.3%,制造业占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28%左右提高到2021年的40.8%,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由不到40%提高到7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2012年到2021年累计淘汰退出煤炭产能3530万吨、钢铁产能1356.7、焦炭产能430万吨、电石产能401万吨、水泥产能1790万吨,现有传统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链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煤炭就地转化率达40%,煤电、煤化一体化比重达90%以上,煤电冶一体化比重达到65%;甲醇、电石、稀土、农畜产品等初级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41%、60%、75%、65%,分别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科技兴蒙”战略深入实施,煤炭地下气化、乳酸菌基因测序等一批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全国首个源网荷储、火风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等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转化,成功创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9户,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6户。

制造业绿色发展打开新局面

国家级绿色工厂——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

这十年,内蒙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不动摇,推动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绿色清洁能源实现大发展、大跨越。风、光并网规模居全国第一,新能源装机从1610万千瓦增加到5334万千瓦,增长2倍多,全区超三分之一的电力装机和超五分之一的全社会用电量来自新能源,正在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制造业绿色发展打出“组合拳”、打开“新局面”。“两高”行业准入标准、总量规模全面从严管控,节能节水改造、限制类产能退出蹄疾步稳,2021年内蒙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8%,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目标任务60%以上;水泥、陶瓷、甲醇、乙烯、烧碱、PVC树脂、石墨电极、多晶硅、铜、铅、镁等11个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家能耗限额先进值。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完善。累计创建绿色工厂161个、绿色园区19个、绿色设计产品39个、绿色供应链6个,制定节能节水绿色制造标准15项。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真金白银支持建设一批园区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全区56个工业园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1亿吨/年、渣场库容3亿立方米。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内蒙古工业的靓丽风景。

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迈上新台阶

天奇中蒙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

这十年,内蒙古坚持“两化融合”发展导向不动摇,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迈上新台阶。移动网络建设从3G到5G迭代更新、跨越式发展,4G网络已覆盖至全区所有边境旗县、苏木乡镇,覆盖率达99.4%,累计建成5G基站3万座,基本实现盟市、旗县驻地、重点厂矿园区5G网络全覆盖。呼和浩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营,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个、全国第14个骨干直联点,彻底改写了我国西部地区数据流量需要通过北京、上海等地长途绕转的历史。建成全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大数据产业基地,累计建成数据中心33个,服务器承载能力达到200万台,“青城之光”、旷世人工智能等多个超算平台开通运行,创造了中国超算的“内蒙古速度”。数字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以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48.5%、56.4%、61.9%,分别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累计建成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5个、国家级平台1个,一机网络协同制造云平台、麻地梁“5G+智能煤矿”成为全国示范,传统产业正在插上“数字腾飞翅膀”,为全区产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化升级发挥重要引领示范作用。

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呈现新气象

国家级绿色园区—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这十年,内蒙古坚持集约集聚发展导向不动摇,推动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呈现新气象。历史性完成园区优化整合,高质量发展态势突显。全区工业园区数量由112个调减至56个,机构数量压减一半以上,规划面积缩减30%,产值超500亿元的工业园区达到10个,鄂尔多斯鄂托克经济开发区、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内蒙古超千亿园区“零”的突破。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区域产业分工新格局。鄂尔多斯市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现代煤化工基地,煤炭深加工产业链、煤基新兴产业链水平走进世界前列。“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走出伊利、蒙牛两大世界乳业十强企业,乳品产销研发链由国内200多个地市延伸至“一带一路”沿线及五大洲。包头市建成世界最大的稀土钢轨生产基地,“一带一路”沿线70多国和国内几十条铁路都有“包钢制造”。通辽市成为“中国蒙医药之都”,蒙医药产品惠及国内多地和“一带一路”沿线1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民。乌海及周边地区利用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硅化工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全国最大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拥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和话语权。阿拉善盟建成世界最大的高端靛蓝生产基地,全球每10条经典“蓝”牛仔裤,有9条用阿拉善的靛蓝剂染成。巴彦淖尔市“天赋河套”绿色农畜产品畅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回首十年发展,比成就更加宝贵的是,内蒙古推动产业发展的理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实现了从主要依靠煤炭、电力等资源优势吸引产业集聚,到依托良好营商环境和高质量政策体系来推动产业发展的深刻转变。

这一时期,成为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工业企业发展环境改善幅度最大、最明显的时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内蒙古逐步找准自身产业发展定位、职能定位,以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和电力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主动破除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和传统思维惯性,把谋划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点逐步转到优化发展环境、精准科学施策上来。全区工业领域“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企业反映强烈的项目手续办理不及时、政策不落实、承诺不兑现、资金不落地等突出问题得到集中整治,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煤炭资源专项整治、区域评估、开发区“以案促改”等重点任务取得积极成果。

这一时期,成为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工业企业获得政策“红利”最多、最集中的时期。适时出台一批促进能源、制造业、工业园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确保每笔资金落到具体的企业和项目上,十年来累计为工业企业落实各类专项资金近500亿元;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多边交易、大用户直供、现货交易等电力市场化改革,累计为工业企业降低用电成本达900亿元以上。

站在新的起点上,内蒙古将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奋力书写内蒙古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